“珠还合浦”辉映神州

来源:北海日报作者:严 丹 网址:http://bhrb.beihai.gov.cn:8080/epaper/bhrb/html/2011/03/15/05/05_31.htm浏览数:133

在北海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盛典上,“珠还合浦”古装戏的人物造型吸引市民。 严丹摄


       [编者按]北海去年底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无疑是提振北海民气的大好喜讯。然而,还是有少数市民感觉“底气不足”。北海的历史文化有多少实物体现?又有多少精神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传?目前,我市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0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合浦汉墓群、北海近代建筑17座、大士阁、地角古炮台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白龙珍珠城、下窑窑址、廉州惠爱桥、海角亭、东坡亭(含东坡井)、文昌塔、合浦武圣宫、合浦大浪古城遗址],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国家一级文物藏品21件,国家二级文物藏品93件,国家三级文物藏品95件。还有历经100多年的北海老街、廉州老街、南康老街和一批明清民居、客家土围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工作人员、专家、民间爱好者的长期跟踪、艰苦搜集和潜心研究的结果表明,北海该领域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矿产”。今年初,市文化部门在普查收集到的4300多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中作了一轮筛选,计划将我市民俗“外沙祭海”“外沙龙母庙会”)、传统手工技艺“北海贝雕技艺”、民间文学“珠还合浦”、曲艺“老杨公”,一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报记者近日对有关“代表作”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等状况进行了深入采访,从今天起与读者一道逐一挖掘其迷人的独特风采。

      美丽温婉的珍珠公主、求功心切的钦差、狡诈贪婪的县令、诡计多端的师爷……在去年12月举行的北海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盛典上,有一辆彩车的人物造型吸引了众多目光,现场许多市民游客争相与演员合影留念。
       吸引人们的不仅仅是人物精致的造型,还有其背后动人的千古传说。
       这个传说就是“珠还合浦”,2007年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人称这个典故浓缩了南珠文化的精髓,实为“南珠文化之魂”。
   
       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白龙海边有个小村庄叫白龙村,村民世代以打鱼、采珠为生。村里有个采珠青年叫海生,风里浪里练就一身潜水本领。
      彼时,白龙海中有颗夜明珠,每逢浓雾黑夜和刮风下雨,它就会大放光明,指引渔民出海打鱼或返航避风雨,年年月月保佑人间安宁。有人称那就是珍珠公主的化身。
      皇帝听说合浦有此宝珠,便派出钦差到合浦采觅。
       钦差领着一千铁骑赶到合浦白龙,下令海生等一千多个珠民下海采摘夜明珠,许多珠民因此而葬身海底。善良的珍珠公主不忍再看珠民无辜惨死,化成了那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负伤的海生不知内里,将其捧出了海面。
       得了夜明珠的钦差,将其装在锦盒内,连夜赶往京城。不料,行至广东与江西交接的梅岭地界时,宝珠不翼而飞!钦差慌忙掉头返回白龙,再次威逼珠民下海觅珠。不知又有多少珠民葬身鱼腹,钦差才重将夜明珠捧到手中。为保明珠顺利回京,钦差接受知府的建议,忍痛割股藏珠。
      岂料,人至梅岭地界,突然天空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宝珠从钦差股中飞出,化作一道白光,划向白龙海面。
       钦差难向皇上复命,回京无路,遂吞金自杀。
       钦差死后,白龙海面重现闪闪珠光。珍珠公主因爱慕海生的正直、善良、勇敢,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来到人间,与海生结为夫妻,喜结连理。
   
       真实的历史
       “珠还合浦”是民间传说,也是历史故事。
       记者查阅,《后汉书·孟尝传》有记载:郡(合浦)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徒于交阯郡界……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这段记载大意为,孟尝任合浦郡太守之前的许多年,合浦珠业相当兴盛,但由于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的生态环境,珍珠迁移到“交阯(今越南)郡界”。孟尝到任后,勤政律己,使合浦珍珠得到保护和繁衍,于是,去珠复还”。这就是“珠还合浦”的历史故事原型。
       因为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珠还合浦”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使用,成为古为今用的成语。据《中国成语大辞典》载,珠还合浦”用来比喻人去而复回,或者物失而复得。
       在中国现有的辞书中,以地名演绎而成的成语并不多见。
       “珠还合浦”是极少数之一。这也许是因为合浦历史的浑厚悠长,也许是因为“珠还合浦”的民间故事太深入人心。而无论是历史故事还是神话传说,其实都是黎民百姓对生态环境、官场风声的一种民心呼唤:神话中“珠还合浦”的主角珍珠公主,其实就是人们心中企盼的神明、清正廉洁、锐意改革的孟尝。
   
       璀璨的作品      
      “珠还合浦”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秦汉以来合浦采珠的历史。历经世世代代传承,这个传说越传味越足,越传情越浓,吸引了不少文学作家沿着故事提供的线索访今追古。而各个时期的传承人又在原生态基础上,相继创作了许多体裁和风格不同的文艺作品,丰富了“珠还合浦”的内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曾来到合浦探访白龙城遗址。本土作家周家干1961年创作的历史剧电影文学本《合浦珠还》,还曾得到田汉和吴晗专函提供修改意见。
       久负盛名的粤剧《珠还合浦》,其第一个演出本早在1958年就“出炉”了。时为合浦业余剧作者黄良声开了先河,创作了历史剧《珍珠劫》,其中穿插有《珠还合浦》的传说。该剧曾作为合浦县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节目,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从1958年到1993年35年间,粤剧《珠还合浦》八易其稿、三易其名,屡演不衰。现已被国家文化部指定为传统保护剧目,多次上京调演。
      市粤剧团副团长孙汝荣告诉记者,去年5月在我市历史文化宣传月期间上演时,粤剧《珠还合浦》得到了许多观众尤其是粤剧迷的追捧。一些外地人虽然听不懂粤语,但因被其曲折情节及演员们通俗易懂的表演所吸引,连赶了几天场。
       “然而,由于粤剧节奏较慢,曲艺传统,喜欢粤剧的以老年人居多,观众层面临着‘断代’的难题。”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市粤剧团计划把《珠还合浦》改成两个精装版的剧目,深入到我市各大院校演出,让年轻人有机会多看、多了解北海的历史。
       也有人建议,将“珠还合浦”拍成电视剧,或者采用一些时下比较容易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接受的文化形式,让北海这些美丽的历史得以世代繁衍。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