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船技艺

浏览数:70

北海沿海一带的木船制造工艺一直传承有序,很好地保持着传统工艺实用的痕迹和质朴的传统,包含着人工造物与生活的智慧,见证着中华航海史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法造船技艺在北海市铁山港区、银海区、海城区以及合浦县都有分布。古法建造木船的销售和使用遍布北海一县三区沿海渔港,钦州、防城港等地也大量使用。

基本内容

古法造船技艺工序分为11道:

1.图纸设计、放样。

2.选料、备料。选择天然的相思木或铁木、梢木等作龙骨、肋骨及船身板,杉木作驾驶楼。3.断料、配料。断料配料的尺寸依船体结构而定。

4.破板。先用墨斗等工具按设计要求弹线、划线,然后架码拉锯破板。

5.分板。破板后,须用粗、细刨将锯面刨光,再按图样做成成品板材。

6.拼板。拼板前,须先放好钉眼,打好钉眼。

7.起龙骨。先决定首龙骨、中龙骨、尾龙骨的长度,接着决定龙骨两端起橇(就是起翘),也就是确定龙骨的弯度。

8.组装。组装的程序一般是:先主龙骨(底骨)、头苏、安装肋骨,然后 进行上板、压好大根、上压水根、安装桅杆,最后封面板,做驾驶楼。

9.打麻、填灰。

10.涂漆。涂漆是船板防腐、保证船体经久耐用的主要方法,共分三道工序:一是上底油;二是罩面油;三是打晒油。

11.下水。新船上好油经过一段时间,等桐油完全干透后就可以下水了。

历史渊源

相关的史料证明和文物记载,汉代岭南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造船高潮。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工业使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至隋唐时期,北部湾地区依然是广西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在合浦、钦州一带的俚酋宁氏家族是北部湾造船业的霸主。北部湾地区造船技术比较发达,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记录了北部湾先民利用桃榔树须和橄榄糖等材料造船或修船,造船或修船做到不用钉子、胶水和油灰,解决技术难点,实现伟大创举。

北海古法木船的大量使用始于宋代,当时北海的陶瓷业空前繁荣,需要载货量大的适合远航的船只。至清初,北海沿海地区的造船技术更加趋于精湛。一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开尾船都是北部湾一带重要的渔船。随着二十世纪末远洋捕捞的兴起,大型拖船和铁船迅速取代了大开尾船,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和船牌审批难度的增加,使用大开尾船的渔民不断减少。

目前,还有一些家族依然保留有制造技艺的传承,但是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从事旧木船维修。现在,古法造船技艺传承人也在尝试着开发船模和旅游用的古船建造,古船,如为北海大型文旅项目海丝首港建造了四艘道具(体验)复古船,分别为战船、运输船、龙船。

主要特征

原材料特征。古法木船要选择天然的相思木或铁木、梢木等作龙骨、肋骨及船身板,杉木作驾驶楼,这些木材材质结实、有韧性,所造之船能载重,防腐性强,比较坚固耐用。

技艺特征。古法木船有非常成熟的比较标准的系统设计放样,先按图样确定龙骨的长度,再按比例决定首龙骨、中龙骨、尾龙骨的长度,接着决定龙骨两端起橇(就是起翘),也就是确定龙骨的弯度。龙骨的长度和弯度确定以后,就以龙骨为中轴,按照大开尾船的体型特征,选取龙骨的前、中、后安置横梁的几个位置,在两边对称地确定船的上下宽度,再确定横梁和其他部件,从而构成了船体的基本线型图。这种设计方法非常简便,效果良好,形成了既简单易行又巧妙灵活的制造方法。

重要价值

北海的传统船舶设计和建造,也是沿袭工匠传授的传统,就是师传徒或父传子,一代一代言传身教。造船工匠在造船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船只的结构、尺寸比例(包括整艘船和各个部件)、特征和性能都了如指掌,有的工匠还画有粗略的图样和简单符号,或者首先设计制作船模、然后按照船模建造船只,他们就是依据这些来建造船舶的。这样历代沿袭,形成了一种普遍采用的传统方式,这虽然是经验性的初级的船舶设计方法,却是历代造船工匠的心血结晶。

在造船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铁船日益推广普及,传统木船手工作坊不断萎缩,木船制造技艺也随之逐渐消失。现在,古法造船这一古老的技艺只在沿海极少数小船厂流传传承,但很快也会随着环保和资质等严格措施的落实而加快消失。保护北海古法造船技艺成为当务之急。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