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竹壳䊦是采用手工制作方式制成的即食食品,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常乐镇和石康镇,钦州市浦北县泉水镇、江口镇、张黄镇和龙门镇等地。
合浦竹壳䊦制作技艺是王月华(客家人)传承下来的客家族群饮食文化。竹壳䊦是以糯米、蔗糖、纯净水为原材料,由竹壳包裹、竹叶垫着蒸熟的食品,有清凉、祛风热之功效,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对于游客来说,竹壳䊦是一种易于携带、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底蕴的食品。
基本内容
工艺:浸洗糯米→粉碎→(60目以上)→加糖煮制→糅合(充分)→成型→蒸煮(垫竹叶、巴士法灭菌)→降温晾干→包装→检验出厂→成品。
历史渊源
公元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出兵岭南开通南流江水道,“徙兵士农夫罪人五十万于其地”。秦军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信息于合浦。“客家文化习俗中沉淀有其他迁出地的母体文化,尤其是早期的汉晋甚至是先秦时期河洛一带的文化习惯”。(注:胡庆生《广西文博》第一辑P365)
明末清初,客家地区人口膨胀,“土客之争”迫使客家人扩散到地广人稀的广东中西部及广西,客家人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客家人崇尚自然,在饮食上注意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历史上,客家山区人民喜欢将粮食或其他原料制成粄食,这种粄食因时令不同而在变化,有“甜粄”、“清明粄”……竹壳䊦是由粄食逐步演变而来,客家人凡婚、丧、喜庆或祭神明,年夜、祭祖活动习惯将粄食扛到祠堂供桌,点燃香烛纸钱,诚心祈祷。(源自《客家民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与其他客地不同,如粤东北客家人称“粄”,桂中称“糍”,北海则谓之“䊦”。(《北海客家》——刘道超等著)
《齐民要术》九《糉䊦法·食次曰䊦》:……讲的“䊦法”,实际上是竹包䊦的做法……包以大竹叶,蒸熟,解去大竹叶,即可食用。(《博白客家》——P203、P204、P205)
综合历史文献,竹壳䊦是客家食品“清明粄、䊦、逐步演变而成,今谓之䊦。”竹壳䊦制作技艺通过家族传承、母子传承、母媳传承方式延续,传承人母亲王月华是客家人,自幼传承客家食品制作竹壳䊦销售谋生,有着熟练、丰富的客家食品制作手艺,今传至儿子、媳妇继承经营。
主要特征
合浦竹壳䊦采用绿色、环保的食品包装形式——竹壳包裹,遵循了两千多年前汉文化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如合浦出土文物铜凤灯),将环保与绿色完美结合,点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想。因该项目由糯米、蔗糖、纯净水混合加热制成,生产过程中用到了竹叶、竹壳,所以产品有清香竹味,口味甘甜,具有清凉、袪风热的功效和安全、便携的特点。
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客家是全国八大民系之一,其祖先源自中原。一千多年来,经过数次迁徙,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保留着浓厚的中原文化传统。同时,客家人在合浦安居之后不断吸收古越文化,在生产生活中适应、完善、创新美食文化。
二、文化价值:该项目崇尚绿色的饮食文化,是我国秦汉时期中原河洛文化的活化石。
三、药用价值:竹壳䊦保持原料的原汁原味,蒸煮时用竹叶垫底,渗入了竹叶芳香族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具有清热驱风热的功效。
四、社会价值:制作竹壳䊦需采购大量竹农废弃的竹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