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李氏木雕

浏览数:24

李氏木雕以动物木雕为主,从传统的家具和房子梁柱雕刻而来,李氏木雕技法独特、题材丰富、工艺复杂,制成的作品大气而不失雅致,其作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所制作的动物类木雕、根雕作品,形神兼备,情趣盎然,产品在细节处镌刻的动物皮毛、飞禽翎羽,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李氏木雕佳作不断,创作了大批的动物类木雕作品。如《福寿连连》《丰衣足食》《追海》《守护》等,这些作品总共获得20余次全国或自治区级金、银、铜奖,其中木雕作品《拓》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

李氏木雕源于合浦县。居住在石康镇的李家和是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传承人李延发,第三代传承人李世芳,他们曾经雕刻过木根雕狮子、黄杨木雕寿星立像、红木雕双狮戏球镶理石弯腿太师椅、果核雕珠串等作品。

基本内容

李氏木雕拥有上万件工具,包括电锯、油锯、电链锯、电磨机、沙轮机、电磨头、小磨机、台转、震动锯、电镐、打气机、带锯机、车床、铣床、多功能角磨机、手电转等。刀具有修光刀、白钢刀(三角、圆柱形、圆形、倒边、尖头)、搓刀(三角、扁形、半圆、长形)、清底刀、尖刃刀、定珠刀、五星刀、丸球刀、沙布、沙纸等。成品制作过程中利用天然优质木材,运用镂空、镶嵌、浮雕、平雕、巧色等手法,经过选料、开料、削坯、精雕、打磨、抛光、热处理造型、过蜡等工序制成。

历史渊源

在我国,战国和汉代即有木雕俑和动物雕刻,唐宋时有人物、仙佛、鸟兽等木雕。明清时代小型木雕摆件、建筑木雕装饰和木雕日用器物迅速发展。李氏木雕在此基础上加入地方特色,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得意,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出生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李家和,为第一代木雕继承人,当时他居住在石康圩,曾参与了当时罗公祠和万寿寺的修建工作,雕梁画栋等作品出自他手。李延发是第二代传承人,出生于清光绪年间,子承父业,木雕手艺了得,民国时要修复清代的戏台,其中的梁柱修复工程,无人敢接,只好请李延发出马。到了民国时期,李世芳出世,为第三代传承人,因生于乱世没能读书,自幼便跟着学做木雕,当时修复骑楼和建造宗祠,都请他来做木雕的活。

第四代传承人李泽贵出生于1950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李泽贵有了念书的机会,在祖辈父辈经营木工行当的耳濡目染下,李泽贵也喜欢上了这一行。李泽贵成年后,到了县城工作,先是从事角雕工作,然后独立出来,专攻动物木雕,把祖上的李氏木雕进行了传承和发扬。

目前,第五代传承人李新强也传承了祖传的手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为李氏木雕一脉注入了新鲜血液。

主要特征

李氏木雕以动物雕刻为主,通过雕刻把木头变成艺术品。

世间最有灵性的生物,非动物莫属,动物有明显的三大特征:性格特征、形体特征和动作特征,这三种特征是雕刻的精髓所在。动物木雕是通过动物的肢体动作,来观察它们的性格,再加上独特的艺术创意来塑造出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动物雕塑,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李氏木雕技艺还利用了“俏色”处理。“俏色”处理是雕刻工艺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利用木头原本颜色和花色进行雕刻的一种工艺。动物类木雕的俏色利用,可单独表现在动物的身体部位,也可用在陪衬物的题材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重要价值

李氏木雕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从古至今关于动物的故事,在不同人的心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首先是动物本身给人带来的感受。比如狮子,不仅有猛兽的形象,还有温顺、可爱的一面。其次是人们通过动物的各种特点所联想到的一些意象。看到狮子时想到的是力量、速度、权力等,所以狮子雕塑还蕴含着强势、权力等意义。最后就是文化传统等因素给制定的特殊含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狮子可以趋吉避凶、镇宅,因此,动物雕塑还可以用来辟邪。李氏木雕正是利用了这些文化的寓意,变成了一种吉祥的象征,这既契合了人们的心理,又给木雕爱好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工艺上,李氏木雕着重体现艺术价值。他们的木雕作品,工艺繁琐,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要求之高,是现代机器制作不可比拟的。在观赏及实用价值上,李氏木雕也做到了极致。既可作为观赏的陈设品,装饰屋宇,又可融入寻常百姓家的屏风、茶几等用品,用于日常生活。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