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江沙谷米制作技艺

浏览数:30

沙谷米是合浦乾江的地标性传统食品,始于明清时期。鼎盛之时,乾江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作坊从事沙谷米的制作。

成品沙谷米大小均匀、颗粒饱满,自带状元薯和红薯的清香味。烹煮后的沙谷米色泽光亮,外形圆润,口感Q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沙谷米储存方便,烹饪方式简单,具有美容、养胃、润肠、健脾、暖胃等功效,老少皆宜。合浦当地人家里都存放一些沙谷米作为居家必备的产品。乾江沙谷米制作技艺分布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乾江各街道,主要销往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南宁等地。

基本内容

沙谷米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清洗原料、捣碎、滤渣、滤沙、取浆、凝水取粉、将粉掰均匀、晒干、储藏、配粉、兑水、培胎、碎粉、筛坯、筛分、加料、成型、锅炒、水煮、拌散、冷却、筛选、晒干、分拣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制成。

历史渊源

乾体港(今乾江)作为古代海丝路始发港,明清时代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频繁。据合浦文史专家周家干所著《乾体港古今谈》记述:“明代,合浦对外贸易,由东南亚转到南海诸岛及西南沿海国家,由乾体港发航所输出货物仍然是合浦生产的丝绸、茶叶、陶瓷、珍珠等。销售国家为安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清】徐继畲《瀛寰志略》记载“武罗之东曰西兰,地倍武罗,野番不解耕作,食沙谷米——沙谷米非谷也。番岛有此种树,伐其枝条,捣碎浸水中,树汁凝水底成白粉,取粉晒干成细末,喷水滚成小珠,型如粟米,煮粥味淡而滑,似仓中陈粟米,南洋岛番多以此为粮。”清朝初期(顺治康熙年间),由于清政府实行封海政策,乾体港一度荒废,但到乾隆时期,又重新焕发新机。“乾体集圩依然日夜营业,一片繁荣景象”(周家干《乾体港古今谈》)。此间,商人来往密切,乾江人借鉴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一带)土著砍伐沙谷树去皮捣芯、淘洗过滤得到沙谷淀粉的方法,利用当地盛产的薯类资源,经过研磨提取淀粉,反复制作改进,终于制作出沙谷米,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独特的一门传统手艺。

主要特征

沙谷米制作依赖天气,一般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中光照充足时制作。冬季收购状元薯和红薯,当季的原料富含淀粉、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沙谷米制作过程中选料严谨,原料必须表皮光滑无虫,以农家肥种植的为上品,清洗表皮杂质后磨粉晒干,经过烧柴大锅的翻炒、开水煮透,筛选好的沙谷米在阳光下晒干,成品沙谷米呈琥珀色,大小均匀,颗粒表面光滑、形态饱满,香气馥郁。

重要价值

一、营养价值:沙谷米为手工制作的纯天然食品,无任何添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料的营养成分,性味甘、平,益脾胃,通便排毒,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

二、商业价值:乾江沙谷米映射出合浦经济产业的积淀与繁荣。“某城某市某街不可不逛,到乾江怎么可以不知道沙谷米”说明沙谷米已成为乾江地标性名片。

三、文化价值:乾江制作沙谷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时代的演变,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制作工艺,使其在合浦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  合浦李氏木雕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