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水籺制作技艺

浏览数:308

历史渊源:

根据传承人口述,南康水籺历史悠久,始产于清乾隆年间,吃水籺的习俗最早源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这是南康地区的风俗。现在水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老少适宜、受广大民众喜爱的食物。

主要内容:

主要分为水籺制作和佐料制作两部分

水籺制作:

(一)选用南康本地优质大米,将大米加水浸泡后打成浆,在大米中加入煮熟的米饭一起打浆,得到的米浆做成的水籺更有弹性;

(二)把打好的米浆倒入蒸屉,铺满一层,蒸熟;再倒入米浆,铺满与上次相同厚度的一层,蒸熟;

(三)重复步骤5-6次,具体要几层视个人爱好而定,一般是6层左右,这样的水籺吃起来层次感更明显,味道也好。

佐料制作:

(一)选用本地优质大豆;

(二)加入赤砂糖、沙姜、八角、大小茴香等10多种中草药,熬制10个小时即成。

(三)吃时加入蒜蓉和纯正花生油即可。

重要价值:

文化价值。在南康地区,农历七月十四(盂兰盆节)鬼节必须用水籺供奉神灵与祖先,人们也会在那天吃籺,是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为研究北海地方性饮食文化、人神互惠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充分体现人们的创造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老少适宜、受广大民众喜爱的食物。

由于水籺最初是客家人饮食的一种,现其制作方法被广大民众所掌握,且水籺受到除客家人之外的群体所喜爱,这些文化现象对研究文化传播、融合等提供了线索。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