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

浏览数:370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目前在合浦县广泛流传。它由第一代宗师杨露禅及其子杨健候、其孙杨澄甫三代人苦心钻研发展创编的,它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劲在内涵、动作朴实优美,又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

历史渊源:

1935年,杨澄甫先生应广东军政要人陈济棠之邀南下广州授拳,另设班于法科学院,金承珍任班长,得杨澄甫先生亲自教授,遂得杨氏拳艺真传。1936年,金不幸患左丘之疾,从日本辍学返祖籍合浦,潜心研习拳艺数十年,在合浦先行推广传播杨氏太极拳技艺。金弟子冯维华先生,合浦人,1970年带艺投师拜于金师门下,练习杨氏太极拳系列技艺。1988年金驾鹤仙逝,冯遵照师嘱,正式拜杨振基、杨振铎为师,成为正宗亲传入室弟子,遂得杨氏家传精髓。学成回乡后,在合浦推广杨氏太极拳,至今已在合浦建立了合浦东山寺、廉州广场、还珠广场、汉闾文化园四个训练基地,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

基本内容:

“杨拳”,基本内容:拳、剑、刀、枪(杆),推手、大捋。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之练习谈》说道:“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学存焉”。练好太极拳必须牢记“十要”:一,虚灵顶劲,二,含胸拨背,三,松腰,四,分虚实,五,沉肩坠肘,六,用意不用力,七,上下相随,八,内外相合,九,相连不断,十,动中求静。现演练较普遍的为85式杨氏太极拳和传统28式杨氏太极拳。杨澄甫宗师论剑:剑气如虹,剑形似龙,剑神合一,玄妙无穷。“杨刀法”有砍、剁、劈、截、撩、扎、刺、缠等,现在传承演练较多的为杨氏太极十三刀。“杨家枪”,以劈,崩,点,拨,盖,挑,扫,拦,拿,扎。此枪法历来深自秘惜,非入室弟子不传,故至今仍然流传不广,现传承演练的是杨氏太极十三枪。

基本特征:

杨氏太极拳架势舒展大方、动作简洁柔和、速度缓慢均匀、动中有静,柔中寓刚、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身心兼修、老少皆宜,它具有强身祛病之效,又是自卫技击之术。杨氏太极剑、刀、枪(杆)等杨氏太极兵器、推手、大捋,其在功夫练习时均体现杨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太极剑则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精神合而为一。太极刀的特点为前剑后刀,与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剑合一,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太极枪(杆)则在功夫练习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推手、大捋具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及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技巧,牵动对手的重心,破坏对方的力度平衡,找准时机,以实破虚,四两拔千斤等特点

重要价值:

杨氏太极拳是哲拳,它是武术,也是医术,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是融汇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哲理,采各家武术精华,动作适应人体生理机制,其动静虚实的变化,刚柔内外之消长,与唯物辩证法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规律相结合,是体育运动中最适宜健身具有科学原理的优秀拳种。杨氏太极拳展示了人体文化的艺术性,老少皆宜习练是一种独特的运动项目。它以肢体运动为导引,着重于内气的培养与运行,其健身、医疗、抗衰老的三大健身功效,已经受到广泛的推崇,是国内乃至全球追求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与修炼人生境界的最佳运动方式。它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习练者按其要求秉持讲义重德的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