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召开“2017年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浏览数:87

 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历史长河沉淀、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让非遗保护工作更好地融入北海市群众生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群众可以在生活中发现非遗、保护非遗、自觉传承非遗,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2月21日下午,北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市新闻发布厅举行了“2017年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胡钟生就北海市至今为止获得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有关情况做了介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汝荣等相关人士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北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彭波主持。

胡钟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座城市文化积淀深厚的表现,也是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活文化。北海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以来,历来为桂南粤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北海合浦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北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对非遗工作高度重视,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非遗工作得以全力推进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为北海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应有和独特的作用。

至2017年,北海市共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项,包括《合浦珠还民间传说》《合浦公馆木鱼》《北海贝雕技艺》《合浦角雕技艺》《家婚礼》《北海粤剧》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3项,包括《赤江陶制作技艺》《沙蟹汁制作技艺》《南康卖鸡调》等;在公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包括《合浦金银首饰制作技艺》《南康扎花灯技艺》《大王岭点花灯》《关圣大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人,2011年至2017年共发放传承人传习经费约17.6万元。共有自治区文化厅公布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4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建设完成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5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验收工作,传承基地共获得建设经费44万元。出版发行《沧海遗珠: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等3本专著;编著印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北海卷》等2套内部交流资料;拍摄《八桂非遗传承录·北海》《广西民族民俗文化之“北海专集”》等电视专题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北海非遗的渊源、内容、特征、价值及传承发展等进行了叙述和分析,充实了北海的非遗文献资料,夯实了理论基础,扩大了宣传,为北海文化建设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北海市文新广局近年非遗保护工作的侧重点还放在了各项非遗活动的开展上,体现出“活态传承”的原则。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2016年起逐步在银海区福成镇和谐粤剧团、市第二实验学校等8所民间班社和学校挂牌成立非遗(粤剧)传习基地;2017年截至发布会当天,市非遗中心完成戏曲进校园活动268场次,覆盖全市学校52所。活动形式包括戏曲文化讲座、戏曲展演、戏曲音乐培训课、戏剧妆容体验课、身段辅导课等,加大了对年轻一代非遗保护传承意识的培养,强化与民间班社的联动,拓宽传承发展渠道,宣传效果显著。

胡钟生表示,北海非遗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北海历史的见证和展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各界人士能一如既往地给予北海非遗关注和支持,也希望大家能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促进非遗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让非遗活在当下,利在千秋。

胡钟生副局长还向到场媒体和嘉宾发布了一个重大福利:12月26日至28日,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连续三晚在市人民剧场演出粤剧《珍珠公主》、《梨花情》和《天作之合》,为市民送上一份戏曲贺岁的饕餮盛宴。

新闻发布会上,胡钟生副局长、市非遗中心副主任陈政、孙汝荣等领导围绕工作的开展情况,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

KH8A0003_副本.jpg

发布会现场

KH8A0018_副本.jpg

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胡钟生出席并通报情况

KH8A0036_副本.jpg

现场记者提问

KH8A0039_副本_副本.jpg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政答记者问

KH8A0042_副本.jpg

现场记者提问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