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歌

浏览数:345

  “东海歌”(又名“大堂歌”或“大唐歌”),是20世纪以前合浦民间盛行的一种民歌,流传于广西合浦县常乐镇以及北海市区、钦州市的犀牛等地。

东海歌起源于明代中期万历年间,属山歌剧开山师祖所创,是早期民间歌舞“老杨公”和合浦县山歌剧中的一种曲牌。民间盛传开山师祖是北海市合浦县常乐镇人,由于年代久远,具体姓名已经无从考证。常乐镇位于著名的南珠古郡、海角名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县的北面,与浦北县接壤。离县城32公里,距北海市6O公里,209国道合(浦)灵(山)公路横贯全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常乐镇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1公顷,山地面积1万公顷,全镇总人口727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509人。

东海歌隶属“喜、怒、哀、乐”中的“哀”字诀唱腔,常在悲哀场合或做白事时唱。歌曲有一定的旋律,唱歌时一般根据剧情的需要穿不同的服装,道具也视剧情而定,有扇子、手帕、伞等。过去演唱东海歌时以锣鼓、镲、唢呐等乐器伴奏,现多以高胡、扬琴、箫等乐器伴奏。人们一般都是在回忆往事、心情忧郁、悲伤时唱东海歌,主要是向人倾诉、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歌曲感人肺腑。

东海歌演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边舞边唱,可独唱也可小组唱或群唱等,人数不限,但无对唱,亦无多声部。东海歌乐段结构为四乐句,一般7个字为一句,全歌为四句共28个字,歌词讲究平仄以及押韵,没有特定的衬字(词)、衬句。分上、下两节演唱,即前两句为上节,后两句为下节,中间以锣鼓音乐间奏。先敲锣鼓落序即唱引子,每唱完一首歌,敲一下锣落序。

东海歌以赋为主,没有双关语,但词句流畅,情趣盎然,洋溢着渔、农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在地方民间山歌界别开生面,出类拔萃。数百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传诵。东海歌的布局格式风味独特,合情合理。歌出低沉,时而高亢,尤如弱女悲啼,如诉似泣,大有忧闷无比之态。一曲演唱得体的“东海歌”,讲究的是腔艺俱佳,感情投入。将一个人的孤独、悲愤、痛苦、无奈及忆旧的心景神态,通过演员的精湛艺术,丝丝入扣,以无比伤感的腔调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渍雨梨花,感人心肺,扣人心弦,令全场观众潸然泪下,唤起观众的激励及同情感,收到催人落泪、感染告诫、立竿见影的共鸣效果。

20世纪50年代,“东海歌”曾赴广东省中南地区参加文艺汇演。文革时期,由于受到“破四旧”、“立四新”和“轰轰烈烈文化大运动”的冲击被禁唱。中央粉碎“四人帮”后,一些老人又逐渐唱起了东海歌,但都已年过60。现在能唱东海歌的人都在60岁以上,且不足20人。新中国成立后,“东海歌”经改编,既可以回顾过去的生活,又可以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人新事,亦可唱间对白,演员可以是一人、二人、三人唱。廉州方言山歌曲牌唱腔的“东海歌”,既秉承传统,又突出时代的特色,倍受欢迎。

东海歌具有显著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它在地方民间山歌里独竖一帜,有独具特色的音乐形象,既有音乐认同的含义,也有音乐艺术研究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廉州方言演唱的东海歌,内容多为告诫和教育世人明是非、辨恶丑、明事理、讲和谐,鼓动世人奋发向上,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作为北海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东海歌与西海歌、咸水歌一样,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美好的凝聚力,更具有音乐艺术研究的价值。

经普查,“东海歌”在1976年至1986年间,仍有较多年龄在50岁以上的民间歌手在演唱。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东海歌,已经处于“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状态。目前,北海、合浦和钦州犀牛仅剩少数老者在唱,无年轻的歌手传唱,濒临绝迹。

《北海市志》(清—1990)载录有民间神话歌舞《老杨公》中曲调《东海歌》和《西海歌》的相关情况。


上一篇:  西海歌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