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服饰各有特色。北海是一座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的城市,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前进,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了别具一格的腿穿宽裤筒、衣着马蹄袖、头戴垂檐海笠的疍家服饰。
一、疍家服饰是曾经识别疍民身份的符号
疍家,是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水居族群。在北海,如果说有珍珠就有了疍家,那么,疍家距今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文字记载的北海疍家距今有近700年。疍家服饰完全是来自疍家群体生活方式所演变而定形的衣着,这是疍家历经各阶层社会文化、民众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北海、合浦沿海一带的疍家服饰成为了自古代到近代,又从近代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疍民都将本族群的穿戴服饰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合浦县白沙镇的沙尾村,疍家服的历史已延续了200多年。
“以前只要看到我们穿的衣服,大家就知道我们是疍民了,这是我们的身份标识。”据北海市外沙街的一些老人说,传统疍家衣裳与旧时唐装相似,为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
原生态的疍家服饰别具风情,疍民原始的衣着源自蓝天和大海的图腾,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垂檐尖、圆顶竹帽),跣足。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姑娘们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五绞辫,发梢上缀红绒,休闲时就让长辫摇晃垂及腰际。结了婚的妇女把长辫在头顶上盘成髻。捕鱼劳作时,习惯在头上包一块方格花纹的夹层方布,一角突出前额,一角垂于脑后,疍家俗称猪嘴,方巾的左右两角交结于下颊。疍家的这种装束打扮,利于海上作业和遮蔽风日,便于步滩涉水和渔业劳作。当时到处有人穿疍家服饰出海打鱼。在那个时候,穿疍家服饰的人在疍民中是极受人尊重的。
二、疍家服饰承载古老的技艺与含义
合浦县白沙镇沙尾村的疍家服,保留了比较原生态的服装样品,它的衣料底色以蓝色或灰蓝色和黑色为主,使用的布料为粗白布,从靛染、剪裁到完成制作过程都出于传承人吴桂录三十年前缝制之手(见图3)。
疍家服制作方法主要有如下程序:首先从市场上购买粗白布,然后放入染缸,染上蓝色或者黑色、红色,晒干后,按照传统裁剪方法剪裁、缝制好。疍民在日常生活中(或传统节日),男性常穿蓝色或灰蓝色疍家上衣,女性则常穿黑色疍家上衣。而红色疍家服是新娘结婚时穿的,白色疍家服则是新郎结婚时穿的。疍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独特的染制红色布料的方法。据介绍,当地有一种植物叫“松仔树”,摘取松籽果后,将乌红色的汁液从籽里压榨出来,而籽渣晒干留着下一次泡水。同时,疍民便将衣服放在乌红的汁液里浸泡、染色,待衣服染色后,又将其放进锅里蒸煮近两个钟,再凉干。按照这个方法,衣服染色三次后,鲜红的颜色明亮照人,而且这样染出来的衣服还不容易褪色。此外,疍家妇女穿衣喜欢宽大,故在制作时,上衣是马蹄袖,领袖衣边绣花边,裤筒则宽大。男性下身穿着一般为黑裤,裤筒亦很宽。
过去的疍家以善良朴实的心,编织出了绚丽多彩、别具一格的服饰。疍民妇女还有专门的短裤,长度只到膝盖上端,配以蓝色或灰蓝色的色调,显得朴质而纯美。裤子的后面则是往外翘,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鱼把裤子弄湿。妇女在裤子上一般还系着银腰带,或玉琢腰带,腰带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银腰带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观,而是疍民出海捕鱼的时候,海上潮湿的空气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气,引起风湿,银腰带却恰好避免了这一点,还美观实用。而玉琢腰带则有辟邪之功用,能挡煞,能消除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保持愉悦的心态。除此外,玉琢还能起到护身,百病不侵等功用。由此可见,原汁原味的疍家服及附带的腰带不仅“古朴”,它的宽裤头也尤与旧时的唐装相似。毡布是一块约2.5×2.5尺的方布,披戴毡布是有讲究的,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美,颇有水乡妇女特色。
此外,疍家新人办喜事的时候,亲朋以制作疍家服的布匹为贺礼赠与新婚夫妇,这个通常是按制作疍家服来决定送赠的长短,一般都是以五尺布制一件上衣。新娘也会特地选用红色的棉布制作疍家衣服来充当新婚礼服。按照当地以前的风俗,每个疍家出嫁女,家人都会送六尺衫布作为嫁妆。结婚前,女的就将这些嫁妆制作成红色的婚衫和有花边的裙子。而男的则是高领空钮扣的上衣,黑色长裤子。在封建社会,连衣服也是保守的,男的高领胸口钮扣,女的圆领贴颈,预防走光。衣的底边宽阔透风,方便下田落水务农,其侧边钮扣,封闭中带有传统的味道。
三、濒临消失的疍家文化印记
目前,北海大部分疍民都已不再穿着传统的疍家服了。而依然穿着此服饰的小部分人多半以老人居多,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且基本上是“简化版”的疍家服饰。年轻的一代早已换上时下的流行服饰。时间的推移正改变着当地人的着衣取向。由于外出打工劳作,很少出海捕鱼,年轻一代不再穿这种服饰,而且夏天时穿这些衣服会很热,而更为直接的因素则是外来文化的洗礼,让年轻一代缺失了留住传统文化根脉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穿戴疍家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原版”疍家服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尴尬。传统疍家服饰做工较为精细,有一定的“个性”,只有老裁缝师傅才知道如何制作,但因为不再流行,年轻人大多不愿学这门手艺,导致疍家裁缝后继无人,传统疍家服饰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正在消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