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公馆木鱼

浏览数:1451

合浦公馆木鱼,本地群众称为“牡丹花”,主要分布在北海市合浦县的公馆镇、曲樟乡以及周边的白沙镇和闸口镇部分村屯。曲调受语言声调的影响深刻,常因依声行腔而发生变异,在说唱行为中始终体现出鲜明的客家文化色彩,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折射出客家蕴含的人格内涵。

一、公馆木鱼的历史渊源

1.廉湖书院是公馆木鱼的创始者

明朝嘉靖年间,廉湖书院(旧址在今曲樟乡境内,公馆至曲樟的公路边)有一对恩爱如鸳鸯的青年男女,女的名叫牡丹花。一日,他俩到廉州府赴考,县官张五爷见牡丹花貌如天仙,聪明伶俐,便心起歹念,口唾欲滴,企图霸占为妾,便令兵丁强抢入府。廉湖书院书生们得知此事,十分愤慨,一齐冲向官府抗议,要求贪官还人。但因势不力敌,他们全被抓进牢房。此事惊动乡亲,大家纷纷凑钱购衣买食及灯油给书生们,让他们在牢房一边斗争,一边苦读诗书。数月之后,贪官张五爷无奈民众的压力,释放了书生们和牡丹花女,出狱后,正赶上科场应考,结果,有八名书生中考应举,喜讯传来,乡亲们大摆宴席,请来亲朋好友,同饮共庆,席间,一些常敲木鱼四处行乞卖唱的民间艺人计上心来,便编造了独具一格的“牡丹花”曲调,把喜事到处传唱,很快,牡丹花女和书生们的故事便传遍了民间。

2.乞丐是公馆木鱼发展的传承者

公馆木鱼的问世,为当地乞丐带来了新的乞讨方式。他们不再单纯的问话乞讨,而是运用乡间喜闻乐见的公馆木鱼为布施者演唱。他们走街串巷,传唱廉湖书院的故事,后来把对布施者的恭维及所见所闻、新人新事、坏人坏事也套入曲调中演唱。因为公馆木鱼用本地客家方言演唱,容易听懂,只要木鱼一敲,曲子一唱,就能聚拢听众,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乞讨实效。

二、公馆木鱼的演绎形式与曲调特征

1.演绎形式

公馆木鱼属于曲艺说唱,通常是演唱者手持道具,以一人分饰多个角色的形式来表演,而舞台上则多以众人共同演绎的形式出现。木鱼(中间镂空的一段小木头)既可作为演唱者手中的道具,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原始的乐器来使用。说唱时一手拿木鱼,一手拿木棍敲打,以加强节奏感。后来为了方便表演,演员只用一只手打竹板(两块串在一起的小竹片),有时根据其所扮演角色的需要,另一只手还拿着其他的道具同时进行,或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势动作,加强了演员的表现力。早期的说唱伴奏只有木鱼一件简陋的打击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表演者的具体条件,逐渐添加了二胡、三弦、笛子、扬琴等乐器作伴奏,增强了音乐感染力和演唱效果。

2.曲调特征

公馆木鱼的基本乐句源于原始的“牡丹花”曲调。“牡丹花”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下两句的前半段均无固定的曲谱,遵循方言歌“问字要音”的法则,按唱词文字的客家话读音配谱。每句前半段的歌词唱完之后,紧接的是固定的尾腔和衬词;上句的尾腔衬词是“那个呢呀金牡丹女哪”,下句尾腔的衬词为“牡丹花,一对鸳鸯对凤凰哪。”这样的结构句式易编易记,朗朗上口。

公馆木鱼的歌词、快板均以七字诗为主,偶尔有三、五字的词律出现,多言极为少见。措辞为当地客家的通俗语言,又基本符合汉语语法。唱词、快板以及道白都强调双句押韵,并要符合客家话的音韵。其歌词的节律和旋律句读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段“乐节”里完整的演唱一个或几个词组的歌词,一个词组不会被拆分在两个乐节里演唱。由于歌词与曲调采用“吻合型”的方式,字音结合非常紧密,与自然语言表达方式十分相近,所以很适合说唱曲艺的行腔要求,达到听众通晓明白、心生共鸣的艺术效果。

三、公馆木鱼的重要价值

公馆木鱼只用客家话演绎,曲调受语言声调影响深刻,且因客家话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稳定性,在说唱行为中始终体现出鲜明的客家文化色彩,也充分体现了曲艺表演的便利性,既可登堂入室,又可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传唱表演。其高亢明快的旋律是本地客家人界定、理解和表达“美”的一种方式,不仅具有审美愉悦性,还折射出客家人勤劳勇敢、耿直豪爽、坚韧刚强的性格特征。

民族生活是民族文化的源泉,公馆木鱼的歌词内容、曲调、节奏与语言表达的习惯、语调、语速,吸收了客家生活丰富的营养,对认识、研究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诞生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产物,长期以来,人们以它进行娱乐活动,传授文化、生产知识和人生经验,成为客家地区信息传播的载体,为联络海内外的客家人架起了一道心灵的桥梁,集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于一身,是发展和繁荣客家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精品。



上一篇:  北海贝雕
下一篇:  老杨公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09号